top of page
Examining Blood Sample

​診斷與治療

耳鼻喉科的診斷

 

耳鼻喉科的診斷過程通常需要結合病史、體格檢查及多種專業儀器的輔助,以便全面評估病人的健康問題,找出根本原因,並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。

1. 症狀評估與病史詢問

初步診斷始於病人的主訴以及病史。醫生會詳細詢問病人出現的症狀(如耳鳴、鼻塞、喉嚨痛等)、症狀的持續時間、過去的病史和家族史,並了解是否存在過敏、感染或外部創傷等誘因。這一步驟是診斷的基礎,能幫助醫生縮小可能的疾病範圍。

2. 視診與觸診

醫生會觀察耳朵、鼻子及喉嚨的外部情況,包括耳廓是否紅腫、鼻腔是否有分泌物或血塊,以及喉嚨是否有異常紅腫。觸診則用於檢查頸部淋巴結有無腫大,或是否存在甲狀腺異常。

3. 內窺鏡檢查

內窺鏡是耳鼻喉科的重要診斷工具,能深入觀察身體內部的結構,例如:

  • 鼻內窺鏡:檢查鼻腔及鼻竇內部,觀察有無鼻息肉、炎症或黏膜腫脹情況。

  • 喉內窺鏡:檢查喉嚨及聲帶情況,幫助診斷聲帶小結、息肉或喉炎。

  • 耳內窺鏡:觀察耳道及鼓膜情況,例如耳道是否有異物或鼓膜是否有破損。

4. 聽力測試

針對耳部問題,醫生可能會安排聽力測試來檢查聽力損失的程度及原因。測試包括氣導和骨導聽力檢查,能分辨聽力問題是由於傳導性損傷(如耳垢阻塞或中耳炎)還是感音神經性損傷(如內耳毛細胞受損)。

5. 影像學檢查

當懷疑病人有結構性異常或腫瘤時,醫生會安排影像學檢查,包括:

  • X光:通常用於檢查鼻竇是否有炎症或積液。

  • CT掃描:提供更清晰的鼻竇、耳部及喉部結構影像,適用於診斷慢性鼻竇炎或腫瘤。

  • MRI:用於檢查軟組織異常,例如聽神經瘤或頭頸部腫瘤。

6. 過敏測試

針對過敏性鼻炎或其他過敏疾病,醫生會進行皮膚點刺測試或血液檢查,檢測病人對塵蟎、花粉或食物等過敏原的反應。

耳鼻喉科的治療方法

耳鼻喉科的治療方式取決於病症的性質及嚴重程度,涵蓋保守治療、藥物治療、手術及康復計劃等多方面。

1. 藥物治療

藥物治療是耳鼻喉科最為常見的治療方式,適用於大部分輕中度患者:

  • 抗生素:用於細菌感染,例如中耳炎、鼻竇炎或扁桃腺炎。

  • 抗過敏藥:包括抗組胺藥、減充血劑及鼻噴霧劑,用於緩解過敏性鼻炎的症狀。

  • 類固醇藥物:包括鼻噴霧或口服類固醇,用於治療鼻息肉或嚴重的過敏。

  • 消炎藥:用於緩解急性炎症,例如咽喉炎或聲帶炎。

  • 耳滴或鼻滴:用於局部治療,如耳部感染或鼻腔乾燥。

2. 手術治療

當藥物治療無法有效解決病情時,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手術,常見手術包括:

  • 鼻竇手術:包括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(FESS),用於清除慢性鼻竇炎的病灶或切除鼻息肉。

  • 扁桃腺切除術:用於反覆性扁桃腺炎或阻塞性睡眠窒息症。

  • 鼓膜修補術:修復因感染或外傷造成的鼓膜穿孔。

  • 氣道手術:例如喉部手術,用於治療聲帶疾病或其他喉部問題。

  • 耳部植入手術:如人工耳蝸植入,用於重度聽力損失的患者。

3. 物理治療與康復

針對某些特殊疾病,物理治療和康復計劃能幫助病人恢復功能:

  • 聲音治療:由專業言語治療師指導,用於改善聲帶問題或聲音沙啞。

  • 吞嚥訓練:幫助有吞嚥困難的患者重新學習正常進食。

  • 平衡訓練:適用於美尼爾氏症或其他內耳平衡障礙的患者。

4. 睡眠障礙治療

針對睡眠窒息症或打鼾問題,治療方式包括:

  • 持續性正壓呼吸機(CPAP):利用機械設備保持氣道暢通。

  • 手術治療:如懸雍垂軟顎咽成形術(UPPP),改善氣道阻塞。

  • 生活方式改變:包括減重、戒煙及側睡等。

耳鼻喉科疾病可能看似輕微,但若長期忽視,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,例如永久性聽力損失、慢性呼吸困難或惡性腫瘤。專業的耳鼻喉科診斷與治療能幫助病人及早發現問題,快速恢復健康,並改善生活質素。

洭澄醫療中心的耳鼻喉科團隊擁有先進的內窺鏡及診療設備,結合豐富的臨床經驗,為病人提供全面的診斷與治療服務。我們致力於為每位病人設計個人化的治療方案,確保他們能夠獲得最佳的醫療支持。

地址:

九龍尖沙咀彌敦道26號23樓2301室

電話: 2802 2744    傅真: 2802 9918

電郵: info@honsermedical.hk

應診時間:

​星期一至五 : 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

星期六        : 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

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

*午膳時間:下午一時至下午二時半

© 2024 by Honser Medical Centre

如有任何意見或查詢,

歡迎以以下Whatsapp與我們聯絡

bottom of page